天山網訊(通訊員白雲峰 朱傑報道)60年來,奇台農業從單一的糧食生產到現在農、林、牧、副全面發展,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。
  今年71歲的劉永德是奇台縣碧流河鄉東戈壁村村民,一直從事農業生產的他,回憶起新中國成立初期奇台縣的農業生產,思緒萬千。他回憶,當時實行生產合作社制度,定額管理,根據勞動辛苦程度、技術高低、產品價值、忙工閑工等原則,分別確定各項工作定額和計酬標準,按工分到年底進行分紅。往往辛苦一年,分不到多少,甚至透支的也不少。
  1983年,國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劉永德承包了50畝地種植小麥,每年的收入有幾千元。進入九十年代,陸和全開始種植經濟作物,並取得了較好的效益。
  如今,劉永德種植的100多畝地全部安裝了加壓滴灌,原先的大水漫灌、細流溝灌也都被加壓滴灌所取代,現在他家光種植食葵、土豆的年收入就達到10萬元。
  劉永德對筆者說:“現在,我們農業生產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過去我們種地都是傳統的那種種法,耕地是二牛抬杠、灌溉是大水漫灌,效益也低、產量也低;現在自從加壓滴灌拉上以後,全程機械化了,效益也好,產量也高了”。劉永德種植模式的改變,也反映了全縣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。改革開放以來,奇台縣充分發揮區位優勢,按照“調結構、優技術、增效益”的思路,大力開展農作物高產創建活動,積極引導農民科學佈局,優化結構,圍繞千元田、雙千元田、三千元田以及高效經濟作物特色專業村的創建,形成了以糧食、蔬菜、林果、畜牧、花卉、小雜糧、食用菌及休閑觀光農業等八大主導產業,創建以“土地聯營”模式為主的千畝、萬畝連片高產示範點72個、現代化農業示範園7個,萬元棚達3482座,高效節水面積達100萬畝,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6.18%,全縣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值達到里 40億元,現代農業已經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。
  8月6日,筆者來到奇台縣碧流河鄉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,原來這裡是傳統種植下的田地,經過土地流轉等現代化運作方式,現在這裡發生了可喜的變化,一個集花卉育苗、冬暖式大棚蔬菜、花卉觀賞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區正在崛起。通過整合土地、勞動力、資金、項目等要素資源,奇台縣啟動建設了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,建成一個集日光溫室蔬菜大棚、花卉繁育、花卉觀賞、休閑旅游、拓展訓練於一體現代農業生產基地,著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,以蔬菜、食用菌、畜牧、優質林果、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為重點,立足建設天山東部無公害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。
  “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就是致力於科技興農、科技富農,集花卉、蔬菜種植、繁育栽培、推廣為一體,積極拓寬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道路。”奇台縣碧流河鄉副鄉長牛愛東說。
  回眸過去60年,奇台縣從傳統農業到如今的現代農業,農業讓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沃土釋放出獨特魅力,洋溢著無限光彩。
  這五年,糧食總產達到8億公斤,實現了小麥連續10年增產,被評為“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”。
  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21.5萬畝,占耕地面積的13.5%,100畝以上規模流轉達10.5萬畝,共涉及農戶5.6萬戶。共建立縣級蔬菜監測點10處,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32處,其中省級2處。已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6個、綠色食品認證11個、有機農產品認證2個。註冊商標達到51個。
  奇台縣農業局副局長俞存正介紹說:“我們昌吉從建州以來,我們奇台縣的農業生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,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這個時期我們主要種植的是大田,主要有小麥、玉米這類作物,種植比較粗放,產量也低,收入也少,隨著經濟的發展,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,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,經濟作物的比例在大幅度的增加,通過種植模式的改變,比如說原來灌溉,由大水漫灌逐步變為細流溝灌,到現在的加壓滴灌,可以說起到了節本增效的作用;再一個從播種機械來說,原來的人工撒播,發展到現在的機播機收,農業的裝備水平也不斷的在提高,總的來說現在我們奇台縣農業生產一年一個臺階,畝產值在逐漸的增加,農民收入也一年一個臺階的增加。”  (原標題:奇台: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華麗轉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dq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